流动性将呈阶段性紧平衡
时间: 2016-11-04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10月31日,Shibor利率结束了连续8天的全线飘红态势,其中隔夜Shibor报2.2530%,回落0.1个BP;2周和1年Shibor分别报2.5730%和3.0320%,持平于上一日水平,其余期限Shibor仍然延续涨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艳认为,我国央行对资金价格波动的容忍度提高,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我国短期资金利率抬升,公开市场连续3个月净投放。8月以来,为抑制债市加杠杆和对冲外汇占款持续减少,我国央行“锁短放长”,先后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集中开展6个月和1年期MLF(暂停3个月MLF)操作,资金利率短升长降。进入10月后,央行连续2周净回笼资金,资金面呈现紧平衡。受国内外叠加因素影响,资金价格抬升势头有所加快。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低,9月外汇占款降幅持续扩大,以及缴税、缴准等季节性因素,使得流动性稳中略紧;另一方面,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部分国家通胀预期走高等因素影响,多个国家的主权债券收益率出现明显回升,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本外流压力。为缓解流动性阶段性紧张,央行通过开展逆回购和国库现金定存等,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10月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资金4414亿元左右,为第3个月连续净投放。但资金期限拉长,短期流动性仍然承压。
我国央行对资金价格波动的容忍度提高。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这显示出在当前经济有企稳迹象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更加关注去杠杆、防风险和稳汇率,对资金价格波动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通过“锁短放长”提高市场资金价格,推进债市去杠杆和降低相关金融风险。二是在当前美元加息概率加大、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回升的背景下,容忍市场利率阶段性抬升,保持一定的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水平,有助于缓解资本外流压力、维稳人民币汇率。
我国年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货币市场流动性或延续阶段性紧平衡。一是月末、年底的缴税和跨年等季节性因素,将会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造成一定扰动。二是在外汇占款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央行补充基础货币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与2015年实施5次降准相比,截至目前,2016年存款准备金率仅下调了0.5个百分点。与降准相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工具补充基础货币,仍然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三是美国经济转暖使得年底加息成大概率事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期仍将承压,市场情绪变化和跨境资金流动将会加大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抽离。但是国内经济整体稳中向好、央行提前加快金融去杠杆、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消化以及人民币加入SDR提振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等因素,将有助于缓解资金面紧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