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豪掷”20元玩自购 你们为何这么自信?
时间: 2016-11-03 文章来源: 财联社
导读:就在上周(10月24日~28日),单周内在售新基金的数量首次突破100只大关,在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上又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不少新发基金的合同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扎眼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基金公司为了“凑户数”而祭出的奇招。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段时间还总被形容成“发行寒冬”的公募基金突然爆发了小宇宙。就在上周(10月24日~28日),单周内在售新基金的数量首次突破100只大关,在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上又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业内外对此讨论得热火朝天、不少基金公司认为迎来了好日子,这理应是个喜大普奔的时刻。但是在不少新发基金的合同中有一个非常扎眼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基金公司为了“凑户数”而祭出的奇招。
例如,最近次新债基中加丰润纯债A单日净值飙升73.16%,引起关注,最终查明此次净值异动是基金遇到大额赎回所致。而在查阅其成立公告的过程中,我们恰好看到了这样一段:“本基金管理人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认购本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119.88份;本基金的基金经理认购本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19.88份。”
如果按照该基金1元的初始募集面值、申购不计认购费的C份额来计算,这只基金的高管和投研团队合计买了百元左右,而基金经理本人仅买了20元。
翻阅几份近期新成立的基金合同,发现这还真不是个例。还有不少公募甚至举全公司之力分别认购自家基金39.56份、29.89份、10.01份以及2.97份,而这些基金的初始募集面值都是1元。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全公司加起来买了3元钱儿的。
其实这种“套路”已经玩了好多年,每年都有基金公司自购自家基金,有基金经理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大部分年终奖去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有的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有的是为了给营销造势,还有的可能包含着其他商业目的。这些基金有赚也有赔,比如硬性要求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一定数额的发起式基金就比较惨淡,目前已经有过半的规模低于清盘线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基金公司和管理人希望通过大手笔买入自家产品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安全感,而这种风险共享利益共分、又能杜绝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办法也确实为其赢得了不少基民的信任。尚且不论这类基金到底能不能为投资者带来确定的收益,起码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态度和信号,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有信心”。
但是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这几只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带头“怒买”20元、员工齐心协力买了3份的,是在向公众传达什么呢?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既有负责投研的,也有市场部工作人员。他们对于这类现象的回答倒是惊人地一致:“为了凑户数呗。”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实凑数的话“1块钱就够了,我们一般是要求每个人买1块钱的,到200户以上就能发了”。另一位沪上基金公司的人士也印证了他的话:“买几块钱的一般都是机构定制,要凑户数。你看那种募集规模比较规整,是整数加一个零头,有效认购户数是200多户的,很多都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