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健康牛”与“改革牛”并无二致

时间: 2016-11-02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我们不是不能理解市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压抑之后期盼牛市的情结。不过,能够称得上牛市的行情和短时间或短期的行情变化毕竟未必是一回事。尽管GDP的连续三个季度维持6.7%,似乎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L型下半场,不过,正像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这种经济下行的止跌企稳不过是L型有可能转变为一字型的标志,难道也能成为所谓“牛市论”触底回升的证明吗?
  炒概念是中国股市的一大通病。只要有了一个似乎摆得上台面的概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炒它一把再说。2015年的“改革牛”是如此,现在的“健康牛”,不外乎也是如此。如果说,大盘2015年前的从2000多点起步拉升到3000多点,此前至少还有长达数年时间的酝酿和铺垫,那么,在2015年不到半年就2000多点的猛拉暴涨,则全凭“改革牛”三个字的一鼓作气。“改革牛”造就了5178点,同时也带来了惨烈无比的断崖式跳水。据业内人士估算,这次失败的牛市不仅消灭了至少60万个流动资产在150万以上的中产阶级,并令许多缺失自我保护机制的散户发生了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至今犹自令市场难以走出“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困境。而所谓“健康牛”的说法,本质上其实同“改革牛”并无二致,只不过是将故作惊人的“改革”二字换上了欺骗性更大的“健康”二字而已。实际上,只要稍有一点经济常识都不难懂得,没有健康的经济,哪来什么健康的牛市?
  多年来的经历告诉我们,牛短熊长,是一个无法否认的规律性市场现象。尽管被高位套牢的投资者无不期盼翻身有日,但渐离渐远的牛市并不会很快就回来,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当下经济不振、通胀抬头、货币收紧、美国加息难免,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市场虽然仍不时会有个别板块或个股的间歇脉冲性行情发生,但从整体的市场趋势来看,牛市是不是有可能说来就来,谁说了也不管用,只有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形成和完善公司治理,对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的竞争力,意义重大。这既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更是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方向。离开了这一点,资本市场势必就只剩下自娱自乐的泡沫游戏,是没有什么真实的价值可言的,更遑论什么价值投资不价值投资。我们之所以不主张离开实体经济的改革去追求什么“改革牛”或离开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去炒作什么“健康牛”,道理也就在这里。
  当前,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监管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谋划,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我们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依然是去杠杆,去泡沫,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而并不是什么急功近利地去实现和推进泡沫化的牛市,哪怕是以所谓“改革市”和“健康牛”的名义所推出的牛市。另一方面,也并不是除了监管还是监管,而是需要不断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功能。毕竟,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