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贺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时间: 2016-10-31  文章来源: 财经网
【财经网讯】“我们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融资模式过于单一,缺钱只能找银行,而大银行、小企业是不对等的。大银行对小企业是惜贷的,贷款对象创利的能力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就必须变革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直接融资,要让我们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所以客观地要求我们要发展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10月30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以“创新成长·见证中国力量”为主题的2016中国新三板发展论坛(秋季峰会)上表示。
  谈新三板发展贺强指出,虽然目前新三板市场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监管工作的加强和引入更多的优秀企业,这些现象能够得到解决。这也呼唤新三板做市商真正发挥其稳定市场、活跃交易的作用,使新三板市场真正健康发展。
  以下为嘉宾发言部分实录:
  贺强: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从我们这一场非常隆重的研讨会就可以看出新三板发展的希望。那么我们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长期对我们中国资本市场,特别股票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我们不是理论的研究,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研究,长期跟踪中国的市场。特别是20多年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证券的场外市场发展。其中也做了一些工作,后边我再做一个介绍。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个话题,我想给它稍微宏观一点。从我们经济形势大家看看,现在不是经常有人说,我们经济是L底,世界经济确实是一个比较典型的L底,两次探底,现在还在底部横盘,这个不多说了。
  美国经济不是L底,特立独行,它是一次探底反弹以后没有二次探底,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想不到变成我们独家观点。所以美国经济确实在复苏。所以美国现在有话语权,美联储说过一个话,是否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加息?全世界都振动。
  欧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好,并不是要崩溃了,要解体了,它是探底了一半又反弹了。德国也一样,探底不到一半就反弹,德国是欧洲的火车头。
  再看看中国,研究过60多年中国经济周期的历史和政策周期的历史,远了不讲,这是有中国股票以来中国经济的背景。大家看看08年到现在,经济还是在不断探底过程之中,是不是L底我不知道?你们自己看。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到去年底GDP6.9%,已经下滑八年了,到今年底年度的GDP肯定还是下滑的,上个季度6.7%,四季度哪怕是7.0%了,全面反弹了,年度的GDP顶多就是6.8%,还低于6.9%。但是很难,所以跟去年6.9%比还是在下滑,中国经济下滑了九年,这在中国经济历史上从来没有,朱镕基时期我们经济连续下滑过七年,这次是最长了。明年能不能触底反弹?我们希望明年能回暖,但这是良好的希望,这是季度的GDP。
  多了就不讲了,我就说经济连续的下滑,必然有一个结果,导致我们企业越来越困难。问题在于什么呢?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经济连续的下滑。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经济结构问题,我们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跟全世界都不同,全世界都是市场价格机制调控为主,中国到现在几十年一贯制,大家都知道宏观调控政策来调节,它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行政命令。那么经济总量有一定效果,但它调不了结构,好比高射炮打蚊子,目标不对,所以越调越不合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把权利还给市场,要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尤其是现在还没有彻底改过来,所以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下,经济结构问题愈演愈烈,也渗透到经济各个层面,甚至渗透到金融领域。所以我们金融出现了一系列结构问题。甚至现在金融领域已经渗透到最基层—资金层面。在我们国家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资金结构问题。
  看第五点,我们资金结构上出什么问题了呢?虚拟经济资金严重泛滥与实体经济严重短缺同时并存。你说我们钱少了,到9月底,我们M2已经达到151.64万亿。2000年底的时候进入新世纪,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M2才13.6万亿,十几年了,钱少了,钱一点不少。钱多了,我们实体经济有没有钱?特别中小企业融资难。说白了这种两难并存,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严重的资金结构问题。如果长期以往大量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炒来炒去,把所有投资品都炒到天花板上,积累巨大的金融风险。
  更严重的是什么呢?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的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我们企业不会空心化吗?美国的金融危机一个沉重的教训是什么呢?长期以来美国重点发展金融,企业越来越空心化,金融炒高了以后,特别房地产泡沫一破灭,导致巨大的金融危机,虚的跟实的严重不相配,必然积累巨大的风险。
  我们现在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发展,中国的经济不可能真正有良好的发展?甚至说我们民营经济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早就不是半边天的作用了,强国科技创新70%发生在中小企业,就知道中小企业的地位有多重要了。可是现在面临着融资难,经济下滑,资金结构问题,导致生存的空间环境越来越恶化,所以必须要急需解决。
  虚拟经济好比是一个庞大的资金堰塞湖,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这个“堰塞湖”上打开一个突破口,使高山之水引入山下万亩良田。
  这个突破口在哪儿?我认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要大力发展。为什么?我跟大家讲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说实在的,在中国市场很多,但没有一个市场像股票市场那样,像资本市场这样,一方面直接联系着虚拟经济中千千万万有钱的投资者。一方面直接联系着实体经济中千千万万缺钱的企业,所以资本市场发展好了,就可以把虚拟经济的水引入实体经济。关键是我们怎么发展资本市场?
  去年两会期间我们认识到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作用,支持股票市场发展。可是没想到两会以后就突然来了一个加杠杆的暴涨,大量的场外配资,1:8甚至1:10的配资,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认为是不合理的,可是就那么干。拼命加杠杆的结果导致短期的暴涨,随后一轮短期的暴跌,而这一暴跌大家才尝到了厉害。以前股票市场暴跌,全周期捂得住,下决心就行了,不出货就行了,因为你再暴跌,我价格降低了,但我手里股数一股没少,可是这一次没想到股票现货市场变成了期货,刚暴跌几天完了强平了,所以去年灭了一大批非常可爱的,有投资精神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思考发展什么样的股票市场,什么样的资本市场。那么我们需要健康稳定的股票市场,我们需要的是投资型的,从投机型,以单纯博厂家为主的投机型的市场转变为投资型的市场,所以股市任务很重,还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修身养息慢慢来。
  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呢?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涉及到我们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什么融资难呢?因为我们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融资模式过于单一,缺钱只能找银行,而大银行、小企业是不对等的。大银行对小企业是惜贷的,贷款对象创利的能力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低。而且信用程度也比较低,你想一想愿意贷款吗?所以天生的,你通过间接融资肯定是难的。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甚至发展小银行等等,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中央文件曾经写到了:允许民营主办小银行,所以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大银行大企业,小银行小企业。实际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呢?大银行负责大企业,正好它像甩包袱一样把小企业给甩开了,正好它不愿意放贷呢,它可以摆脱它的社会责任。小银行小企业有什么问题呢?很多人认为小银行好人脉熟,贷款失误就少,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小银行本身就是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本身就差。比如一笔10个亿,中央银行贷给宝钢了,收不回来就收不回来了,而小银行收不回来10个亿就拖垮了。所以我们在90年代经济连续下滑7年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血的教训,当时农村信用社全部烂掉,农村的金融基金会全部垮台,道理很就要简单,因为经济长期下滑,企业就困难,甚至大面积亏损,那么银行必然把你拖下水,现在又处在这种局面之下,所以完全从间接融资找出路,它不能解决问题。
  间接融资又想了一个创新的方式,就要搞连锁银行制,大银行办一系列小银行,大小优势互补,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要解决企业融资怎么办?就必须变革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直接融资,要让我们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所以客观地要求我们要发展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什么?每年我们的中央文件里都有这句话,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道理何在呢?很多人不一定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意义很多,时间关系只讲两条。
  第一条,为什么搞多层次的呢?因为只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增加资本运行的弹性,提高它的安全性。这个不解释了。
  第二条,因为我们的企业是多层次的。只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为不同层面的企业提供服务,所以必须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那么如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呢?谈谈我们的观点,不是一天、两天了,十几年、二十年了,因为我们长期研究场外市场。
  第一个观点,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但它绝对不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不要以为是核心就是主体了,两回事。交易所因为挂牌的公司比较标准,比较规范,说可以示范作用,说它起核心作用、引导作用,但它不一定是主体,主体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范围更加广阔的证券的场外市场。比如说目前美国全部的证券交易只有20%在三大交易所交易,而70%几其实都在场外进行的。所以场外容量才大,才更加广阔,才能在更大的面积上满足不同层面的企业资金需求,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不仅是建设场内的多层次,你看我们交易所也搞了几个层次,过去就一个层次,就A股,现在有主板,有中小板,有创业板。但我个人认为,在场内搞几个板块,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意义不一定特别大。你比如说深圳的中小板跟上海的主板有区别吗?发行上市条件没有任何区别,一模一样。一个小公司拿到上海上了叫主板,一个大公司跑到深圳上叫中小板,没什么意义。
  创业板表面上IPO的条件降低了一点,但实际审核起来非常难,难上加难,而且排队要排几年,你要投资都很难退出,等好几年。
  实际上我认为意义更大的是场内与场外的多层次,要场内与场外结合。市场是有分工的,场内与场外结合起来,把核心和主体结合起来,意义才更大。场内与场外的多层次关键是要建立各个市场板块的联系机制,这个联系机制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转板,能往上转也应该能往下转,这样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才增加了弹性。比如主板不合格企业以前为什么摘牌难?因为一摘牌投资者血本无归了,轻易不敢摘牌。现在可以把它退到场外,什么时候业绩恢复了再复牌,这就有弹性,灵活多了,这是一方面。
  再有,我认为场外市场也要多层次,有三板、四板、五板都应该把它发展规范,发展好。
  那么搞场外市场的意义就不多说了,我再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新三板历史由来,很多人天天讲新三板,它到底怎么演变过来的,不一定清楚,我们确实一直在研究。那么在1998年之前,我们国家就已经有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场外市场,有NET与STAQ两家全国性的法人股市场。98年为了防范东南亚危机,上面下了一纸文件,让把场外市场的交易全部摘牌,文件里有一句话非常厉害,证券只能在交易所交易,交易所之外均属违法。所以下边很多NET和STAQ系统的股民有意见了,这不是让我们血本无归吗?结果我跟我们学校现在非常著名的教授,刘寰教授,现在是国务院参事,我们在广东、福建深入搞了调查,回到北京写了24000字的调研报告,而且我们报告直接就递给了朱镕基同志办公桌上了,朱总理一看我们的报告,原来情况如此,非常重视。在我们报告封面亲自签名朱镕基责令证监会抓紧研究处理。后来在两个市场分别选了两个股票,南海发展和海南航空上了主板,其他业绩不够就打包送到上海证券公司的柜台上进行交易,这是中国最早的三板市场,
  后来一些交易所摘牌的公司也挂到这儿,但是业绩很差,最后证监会把这个工作委托给了专业协会,协会也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把中关村的创新型企业加进来,变成了中关村新三板,所以那个就叫新三板。而且那个就有转板的,所以说不能转板那是不可能的,国务院一直开着绿灯的。在10年我本人作为北京市政府参事,我给市长、书记也写过参事建议。当时北京市也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我本人认为金融中心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现在有一个重大的机会,应该赶紧跟证监会、国务院磋商,建立统一的证券场外市场,天津也要抓这个事,我北京赶紧动手,而且我们地点就设在北京。
  11年、12年给政协写了两个提案,提案是在中关村三板市场的基础上把它做大,做成全国统一的证券场外市场。在12年9月份,国务院终于下文了,就批示成立全国的股转系统和股转公司,这是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因为以前场外市场这块没有人关心的,只有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因为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那么新三板建立以来,实际上成绩还是很大的,应该肯定的。刚才主持人说了,到现在我们将近1万家企业了,我们两家交易所你看看26年了,到今年底。现在有3000家,20多年不到。新三板两年多时间将近1万家,这是不得了的。我想这1万多家企业,有很多如果没有在新三板得到融资,可能在经济下滑中就灭了,所以新三板对我们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搞调查接触过很多新三板的老板,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说我们上新三板以前找银行贷款,行长理都不理你,你上门堵着他们都不理你,说我们一挂牌,各银行主动来找我来了,主动提供授信甚至主动贷款,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上了新三板,不用花广告费,知名度提高了,特别是你的股权可以质押了,所以态度就不一样。所以这个新三板对于我们的中小企业亲和力是非常强的,所以你要是想发展好,要想在困境中求生存,就要有资本市场意识。
  那么新三板现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别的就不讲了,比如现在也是一个暴涨暴跌,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交易量了。其实这都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我们加强监管,随着强化信息披露,门槛不断下降,它就不会那么死死板板了。
  再有,我最后就想对机构做市商说一句话,因为新三板做市商很多我一看都是80后,实际上中国的做市交易最早在90年代NET、STAQ市场就是做市商交易,只不过它那儿只挂了七只股票,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新三板搞出了做市商交易,很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了,做市商有什么职责还没搞明白呢,所以要强调一下,做市商它不仅有社会的责任,而做市商在市场里本身应该有两大功能。一个是活跃市场,一个是稳定市场。可惜我看到我们有一些做市商,可能还是老理念,表面上是在做市,实际变成了博取差价的投机商。那么这就坏了,那么我们市场就会像我们的A股市场一样出现过度投机的局面,刚生长出一个孩子就会长偏了,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我们为什么设500万的门槛?500万的门槛把90%多的投资人挡在门外了,全大机构进来交易,所以它要规范,结果你看我们新三板市场是这样吗?跟主板一样,充满投机色彩,那么从一开始就搞偏了,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做市商真正能发挥稳定市场,活跃交易真正的作用,使我们新三板健康发展,能在更大的范围支持我们企业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