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A股走牛的灵丹妙药来了?

时间: 2016-10-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养老金入市在即,也算是投资者心中一只靴子落地,毕竟这代表着老百姓的“保命钱”,在急切等待这部分增量资金入市的同时,另一方面当然也希望这“保命钱”能在高风险的股市里安全并保值。 千呼万唤的养老金终于快要进入A股市场了,于是乎,不少投资者欢呼雀跃,以为养老金的到来会给疲弱的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把养老金入市类比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401K计划”带来的长达十年的牛市效应。无奈的是,A股市场有着和美国股市太多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动辄轻率地把A股和美股类比的思维模式,只会给投资带来负效应。 不可否认,养老金的入市,会壮大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力量,给股市的持续良性发展带来稳定力量,减少市场的投机动能,让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市场进一步生根开花。毕竟,养老金的委托投资人,都是比较理性的机构投资者,而且养老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相比以往的社保基金,最高比例又有了提高。但养老基金承担着老百姓养老的重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资产保值增值,获取正收益,养老金不是国家平准基金,更不是A股市场的救命稻草。除了投资理念更理性、价值投资色彩更彰显外,本质上说,养老金进入A股市场的目的,和其他形式的资金没有太多的不同。 当初社保基金进入A股市场时,不少投资者也认为这将给股市带来稳定力量,从社保基金进入A股市场这些年的效应来看,其实并没有达到部分投资者的预期,A股市场波动甚至还更大。养老金即便进入了A股市场,体量在A股市场其实是很小的,即便是公募基金,长期以来作为A股市场话语权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目前也逐渐边缘化。公募基金规模虽然高达8万多亿元,但其实投资股票的权益类资产,也就2万亿左右,相比A股市场的巨大体量,公募基金这点权益类资产,真的算不了什么。公募基金都如此,何况养老金呢? 无论养老金,还是社保基金,这些资金的入市,都会壮大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任何一个市场,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壮大都是好事,但在A股市场,迄今为止还是散户占主导的市场,市场的投机之风长盛不衰,加上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资金增长的速度,这就产生了供给远远跟不上资金需求的内在矛盾,市场上足够多的流动性,极为容易在短时间内把某个行业极少数的优质投资标的炒到天上,加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空前发展,股票市场不同投资者之间获取信息的时间差越来越短,导致投资者对某类投资标的极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高度相同的看法,A股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而在这种投机之风盛行和散户占主导的股票市场,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再理性、再践行价值投资,都扭转不了市场的根本局面。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一旦牛市散户纷纷自己炒起了股票,熊市来临要么逃走要么被套,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增长非常之慢。2006年、2007年的上一轮牛市里,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3万亿左右,迄今大幅增长至8.8万左右,但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增长,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货币基金和委外资金等非权益类资产。 而从A股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来说,这么多年来,上市公司股东回报的观念并没有明显增强,不少上市公司把股票市场当做圈钱的场所。与此同时,大量传统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新兴产业类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尚需要时间验证,传统企业估值虽然合理但更多只是估值修复性机会,新兴产业类企业虽然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但估值高企,这样的上市公司结构,也很难让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获得持续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