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深港通前夜 “聪明”资金躁动

时间: 2016-10-21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随着深港通开通进入倒计时,各路机构亦紧锣密鼓加速布局。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近日来内地路演的港股公司数量激增,部分公司频繁“跑会”,力图吸引更多内地投资者。内地券商亦动作频频,一手抓紧调研港股公司,一手筹谋赴港上市以开拓海外市场。业内人士指出,港股估值优势渐显,部分内地资金有意借道公私募“举牌”、“买壳”,港股市场或从“估值洼地”变为“举牌热土”。 港股公司北上“揽客” 8月中旬以来,市值管理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又一次火了起来。 深圳一家资管公司的研究员向记者抱怨,9月份跑了十几场港股公司推介会。“券商、中介机构都来邀请,上周刚去,这个星期又来喊,简直比调研还累。”该研究员透露,有好几家香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一般,老总倒是频繁跑会,这个月就在路演现场撞见不下七八次。 一名刚在深圳某五星级酒店举办完推介会的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在全国开展八场类似的路演,前四场活动120个公司的名额刚放出去,当天即爆满。深圳是路演的首站,参与推介的30家港股公司都是从三四百家报名公司中层层筛选出来的。 内地某中型券商海外研究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市值管理主要目的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完善公司治理、改进经营管理、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实可持续地创造公司价值,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工具实现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均衡。财经公关或机构的价值营销一直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常见的套路就是平台或机构动用自己的人脉,将投资机构邀请过来,然后上市公司高层作推介,希望公司股票得到认可,带动市值提升。”该负责人说。 据他透露,早在今年8月深港通正式获批之前,就有不少港股上市公司在谋划进行市值管理,以期成为首批深港通标的。如今,深港通开通在即,又一波港股市值管理潮开始掀起。“这一波市值管理潮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市值在三四十亿港元的公司,离50亿港元门槛差临门一脚,期待通过市值管理被纳入深港通标的池;另一类主要是市值在50亿港元以上的港股上市公司,部分达标的公司频繁来内地露脸,就是想提前预热获得内地投资者青睐。”他表示。 不论北上“揽客”是为了提高市值还是意在吸引投资者,背后的动力都源于内地资产海外配置的强烈需求。中信证券高级策略师杨灵修表示,中国已经从“资本贫乏国”转变为“资本富裕国”,但随着GDP增长放缓、国民财富增加,大量金融资本无法找到足够而有效的资产供给。他指出,本轮资金南下“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内地投资回报率下降,这比“动听的海外投资故事”更具推动力。由于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QDII额度受限,“互联互通”成为资本走出去的最佳制度设计,未来内地资金会前赴后继奔向港股市场。 此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在沪港通、深港通模式下,南下和北上的资金量会有长期持续结构性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南向资金会远远大于北上资金。 对于港股上市公司借市值管理来内地“揽客”,港交所高级副总裁周晓殷提醒,对于深港通下港股通的上市公司,其市值是根据过往12个月月末平均市值进行判定,上市公司如果想努力一把、进行短期炒作比较困难。除非这些公司每个月都炒作一把,但这样操作难度比较大,这也是港交所稳定市场的举措之一。 内地券商跑马圈地 券商也是此类市值管理的通道提供方。申万宏源一位经理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已有多家券商在筹划类似活动。“我知道的由券商主办的活动本周就有两场,我们自己也在策划类似的活动。”他指出,“这类活动好处很多,包括能够扩大自身影响力,吸引机构投资者过来做经纪业务。此外券商也需要为自营业务调研港股公司。” 昨日记者参加的由格隆汇主办的“决战港股”峰会论坛,参与协办的券商接近十家,这还不包括从香港远道而来但未上榜的小券商。下午五个港股上市公司调研分会场,聚集了约30家港股上市公司,遭到券商、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层层围堵。一位券商调研员表示,目前券商传统经纪业务竞争激烈,正在把自营投资作为转型的一大突破,公司许多调研员都出动了。 而在深港通开通前夕,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内地券商掀起了一轮赴港上市热潮。 9月25日国泰君安宣布拟发行H股;26日中信建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7日招商证券公开发售H股。连续三天,三家券商接连公布赴港上市相关消息,将券商跨境上市推向高潮。此外,包括平安证券、兴业证券、长江证券等多家券商均发出了赴港上市的信号。 华融证券分析师指出,券商赴港上市大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基于补充资金的需求。10月1日实施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增加资本势在必行。内地券商与境外券商相比,核心净资本的补充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促使内地券商纷纷赴港对接香港资本市场。二是通过发行H股搭建境外融资平台,有利于增强券商的资本实力、国际知名度和跨境业务服务能力,促进公司战略转型升级。券商希望借着深港通正式开通的契机,开拓香港市场。 一位长期关注港股的分析人士指出,港股券商板块的走势主要跟大盘成交量相关,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估值相对较低。随着深港通落地,香港市场券商股估值有望修复。 港股估值洼地优势渐显 目前,闻风而动的各路资本都在积极掘金港股市场。自从国庆假期以来,北上广的多家基金公司争相在香港发行基金产品,额度紧张的QDII产品更是发行首日便售罄,对资金敏感的保险资金、产业资本也在抓紧布局港股市场。 受“资产荒”影响,举牌成为资本寻求价值投资或财务投资的重要选择。今年以来,各路资金举牌A股上市公司渐成常态,险资、私募等表现活跃。深圳一家资管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港股估值“洼地优势”渐显,部分内地资金有意借道公私募举牌或“买壳”。“香港市场的壳价格也涨了。我们去年看中的一个一两亿的壳现在已经涨到了五六亿。”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沪港通机制下曾发生一起内地上市公司跨境收购的案例。今年3月至6月,A股上市公司广电运通曾多次借道沪港通增持港股神州控股。根据神州控股2016年披露的中报,广电运通现已成功持有神州控股1.776亿股普通股,占其已发行普通股总股份的15.09%,超越神州控股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新的最大股东。 业内人士认为,受港股低估值影响,广电运通这次出手相当划算。彼时,神州数码因出售资产,拥有50亿元的现金(分红后仍余12亿元),加上持有A股与港股的股票,及IT软件服务板块与互联网服务板块的营业收入,其内在价值达到260亿港元,是收购时市值的2.4倍。广电运通则在公告中称,买入神州数码的原因是出于对神州数码业务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和看好,未来将与神州数码在产业上深入合作,实现协同共赢。 云锋金融首席执行官李婷指出,以前是内地公司到香港融资,而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趋势是资本输出和全球并购。她指出,资金到港举牌收购目的很多,或基于战略考量实现产业链布局,或只是纯粹的资金博弈。港股市场本身就存在很多壳资源,部分公司甚至欢迎买家购买以套现。 格隆汇创始人陈守红指出,香港上市公司对举牌的应对策略比较灵活。比如,香港公司一般对董事会每年有20%的配股比例授权,如果不够还可开临时股东会增加额度。理论上,这个供给是无上限的。因此,在香港恶意收购很难执行。 周晓殷表示,港交所会严肃看待险资和大机构借道深港通举牌。港交所规定,投资者持上市公司股票比例超过5%需向港交所报告并进行公示,并向中国结算汇报情况,此后持股比例每调整1%都需要进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