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B股融资功能逐渐丧失 出路在哪里?

时间: 2016-10-18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长期遭受“冷遇”的B股,昨日以“闪电崩盘”的形式再度让投资者吃惊了一把。由于此次下跌毫无预兆,未伴随消息面的直接冲击,因此市场上尚未形成一致认可的解释。整体来看,分析多集中于人民币汇率、深港通预期等影响。 10月17日,B股午后跳水逾6%。随后又一定程度上拖累了A股运行,不过A股投资者情绪整体表现理性,没有出现恐慌性下跌,上证指数最终跌0.74%。对于诱发B股下跌的原因,较多观点认为,汇率因素是主因,有分析师也以去年年底B股下跌与当时人民币贬值的时间吻合作为印证。 事实上,B股市场每一次暴跌都会被率先解读为受汇率影响,由于深、沪两市B股分别以港币和美元交易和结算,其变动直接影响A、B股的市场价格,二者呈现出不规则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通常是长期影响,并不能很好地解释B股为何午后突然暴跌。 如果我们对B股下跌的“元凶”无法达成共识,以下几个问题或许更值得关注,为何B股总以暴涨暴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B股已日益边缘化了吗?其出路又在哪里? 首先应正视B股的现状。B股创立的初衷是吸引外资、筹集外汇,其曾被誉为“制度性的创举”。但随着近年来A股对境外合格投资者逐步开放、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相继联通A股,且其发展后再未有新上市的公司,B股融资功能逐渐丧失。 从市场规模方面来看,当前B股折算后总市值约为1879亿元,市场上仅有101只股票。此外,B股市场交投长期不活跃,流动性较差,例如,10月17日上证B股全天成交量为11.5亿美元,就已经创下了今年第二高的成交量。加之B股市场主要以散户为主,容易形成“类坐庄效应”,若有投资者集中抛售,B股市场极易诱发暴跌。 因此,无论从融资功能还是市场规模角度看,B股正日益被边缘化。那么B股的出路在哪里?主流观点认为,B股的出路在于改革,过去B股的几轮大涨行情均来自于对B股改革预期的发酵。目前B股市场潜在改革方式包括回购部分B股注销、回购全部B股退市、介绍上市B转H和整体上市B转A等。 2013年12月,沪深两市首单“B转A第一股”浙能电力在上交所挂牌,标志着B股改革之路正式破冰。其他典型代表还有招商地产运作的首例“A+B”公司B转A方案、新城控股主导的民企首例B转A方案等。 不过,也有较为悲观的言论认为,B股未来的出路并不明朗。理由是相当一部分B股公司并不具备改革的能力,从而令B股板块在改革层面长期承压。此外,尽管此前万科B股、中集B股、新城B等均有成功的尝试,但并未形成B股普遍的复制效应。现存的约100家B股上市公司目前都在寻求B转A或B转H,但进展仍不明显。最新一例B转A重组也遭遇了“好事多磨”的尴尬。10月10日,南山控股吸并深基地B事项宣告暂时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