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市场跷跷板效应为何并不明显

时间: 2016-10-15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资本市场不冷不热的发展态势,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显然是不协调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跷跷板效应”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甚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可能很明显的内在原因。
  随着楼市调控的趋严,市场对资金转向股市的前景充满期待。但是,股指反弹了几天,却还是没能突破前期高点。人们不禁要问,期待中的“跷跷板效应”为何并不那么明显?
  最近楼市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泡沫过大,最终引发类似去年股灾的金融风险。但由于一二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楼市出现严重分化,未来调控必然是因城施策,或者叫一城一策。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打压楼市,让楼市全面暴跌。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市场产品形态将多元化,整体上中国楼市的基本面并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楼市调控政策后,股市或是资金去向的重要选项。不过,如果资金在退出楼市以后并不进入实体经济,而是一下子都转向股市的投机炒作,则意味着原来所要防范的泡沫风险并没有消失,至多不过是从楼市转移到了股市而已。而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非但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会有可能愈演愈烈。这显然是与宏观调控的基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不仅不是实体经济之福,反而有可能将会是促使经济增速继续下行的主要原因。这种挥之不去的恶性循环,何尝不也是造成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
  从国务院近期接连发布的两大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及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来看,解决企业偿债能力差,主要思路应是引导居民存款流向企业股权,补充企业的权益,使企业的财务杠杆率下降,资金实力提高,经营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增强。也就是说,惟有切实而可行的稳增长措施以对冲地产降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这才有可能是市场真正值得期待的“跷跷板效应”的主要寄托之所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股市当前的真实情形是只讲监管而不讲发展,或者说监管有余而发展不足。这种情形不仅是不符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的,也是不利于目前股市本身所迫切期待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节”要求的。监管,监管,监管……,一味的监管,尽管从理论上或某些具体个案来讲无不有其出手的理由,但对于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股市来说,创伤加痛和雪上加霜的所谓“破窗理论”,则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有效的治市之道的,更不要说什么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了。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出售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产,而从中所获得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经营主业所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中最为扭曲的一面:实业的艰难和资金脱实向虚的容易正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俗话说,锅不热,饼不贴。资本市场不冷不热的发展态势,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显然是不协调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跷跷板效应”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甚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可能很明显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