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需要更多谢百三
时间: 2016-10-10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几周前——读者问:最近几期为什么没有谢百三的文章了?
编者答:我们的确也联系不上谢老师了,我们正积极联系他……
几周后——
读者问: 《周末证券》怎么还是没有谢百三老师的文章?我们可是20年一期不落地看谢老师的文章呀!
编者答:我们非常遗憾,谢百三老师已经因病辞世了,今后再也没有谢老师的文章了,实在对不起!
人生如若多几岁,可否借我20年
人生能有几个20年?三五个吧!坚持20年每周一篇为中国资本市场呐喊的作者有几个?不多!“谢百三老师的稿子来没?”“谢伯伯今天的稿子比较尖锐哦!”……每周五本报《周末证券》的编辑部里,谢老师的稿子是一版的必备稿件,因为20年来,它已经成为《周末证券》头版的一个符号,特别是在那些自媒体还没有极度发达的岁月里,很多读者每周必买一期《周末证券》的原因,就是想看看谢百三老师那麻辣味十足的稿子。
是的,如果您是本报《周末证券》的忠实读者,这20年来不变的,是它每期一版谢百三老师的文章,谈股市、谈楼市、品投资人生、享投资乐趣。20多年,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太多风风雨雨,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有人敢于呐喊与直言,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谢百三。
其实很多时候,编辑拿着谢百三老师的原稿甚至有点为难,因为谢伯伯的稿子火力太猛,全文照登还是不妥。为了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谢式文章,编辑总是绞尽脑汁在忠于原稿的基础上进行增删修改,让部分说辞柔和一些。编辑很多时候都感慨:谢老师的文章太难改了。
即便是这样,谢老师仍然会在报纸出刊后的第二天打来电话,质问为何要修改那些激烈的言辞,直率之情溢于言表。很多时候,他会像一个小孩一样较真、固执——只有用心写文章的人,才会这么较真。而谢老师用心了20年!
但这一切,在2016年10月2日戛然而止。这一天,我们能读到的几行字是如此令人痛心而震惊:谢百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金融证券专家,因鼻咽癌转移不治于上海新华医院离世,终年68岁。
20年前,谢老师风华正茂,以一篇《人民币傲然挺立 A股市场备受呵护》为题开始为本报专栏撰稿,并为万千投资者所喜爱与崇拜;20年后,谢老师以一篇《资本市场该怎样扶贫?》为题结束了自己千余篇稿件的持续撰稿之旅,这也是他最后一刻的呐喊。
很多人不解为何谢老师敢于如此言辞激烈地发声,此时,一切都真相大白,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旧牵挂自己热爱多年的资本市场,依旧不顾自身健康为资本市场“三公”呐喊,这种精神,值得敬畏!
关键时刻敢直言,针砭时弊不一般
有人说,中国楼市有个“任大炮”,股市有个“谢大嘴”,这是真话。
其实,对于楼市,谢百三老师是有独到见解的,他始终的观点就是投资者有闲钱就可以买房,特别是一线及大中城市,这种观点的提出甚至比任志强还要早。
对于中国楼市、房价,谢老师的观点比较独特,他举了个例子——“复旦经院几年前办过一个硕士班,毕业之后追访,没有一个离开上海。每年50万大学生留上海,这种现实潜在之刚需是上海房价难以下跌的最重要原因。”(详见《金融投资报》2015年8月1日一版)这个观点谢老师还发散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每个这样的大城市都有很多优秀的大学,每年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很多都会留在求学的当地创业就业,这些都是购房的生力军。“房价走势我不评论,但我最大错误是当年没借钱买房。”这是谢老师2014年的观点。
而对于股市,谢老师的判断相当准确,而且其直率让人惊讶,让人敬佩。在很多关键时刻,他都敢于率先发声。
笔者初次结识谢百三老师的稿件,是2004、2005年股改之时。2004年,谢老师调动自己的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最后由他统稿,前后历时三个多月最终成文上书倡议解决国有股流通之事,期间有多篇文章在本报见报,引起极大反响。2005年后的股权分置改革最终思路,有很多与他当时的上书意见是一致的。
股权改革试点开始以后,谢老师依旧积极建言献策直言不讳,提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11大缺陷》、《分置试点行不通?所有公司一起解决》、《低对价是新的侵占》等犀利观点,这些文章全部由本报《周末证券》第一时间刊登。2005年,谢百三老师还和本报一道,以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否决了上海电气的第一次股改方案,创造了A股股改中首次由媒体、专家联合投资者一起否决股改方案的先例。
谢百三股改时敢发言,股灾中敢呐喊,凡是他认为有违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事情,他都要“大嘴”放炮。去年的股灾和今年年初的熔断机制让A股很受伤,谢老师的观点就很犀利:“要照学照搬国外洋枪洋炮洋玩意儿,看看水土服不服,可以先不耻下问,征求一下民众和专家意见。如‘熔断制’,上次股灾前先贸然同意融资配资,后又鲁蛮地查它们,急切去杠杆,终于酿成股灾,险些发展成局部金融危机。”(详见本报2015年6月27日《全力拯救悬崖边上的中国股市》、7月11日《股灾的沉思及展望》、2016年1月9日《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等)
谢百三老师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他用各种例子鼓励大家:你不理财,穷一辈子;你不买股票,肯定不会亏损,但会一辈子贫穷。他自己出版过一本著作既是他人的经验总结,也更像他自己的投资历程,书名就是《十年一个亿》。
谢老师善于言传身教,过去20年,他邀请过近百人去复旦讲课,这些人,既有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基本面高手,也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技术派高人;有身价数十亿的投资大鳄,也有资金才数百万的本科生;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创业年轻人;有的是教授博导,还有学历并不高的市场资深人士。这些资源他也通过自己的文章传递给读者,曾经有一段时间,谢老师的稿件都是这些课外人士讲课的讲稿。按谢老师的说法:股市里长线是金、技术是金都是扯淡,好股友才是金不换。现在想想,还真对!
猝然而逝众人叹,从此再无谢百三
“获悉谢百三教授逝世的噩耗,内心十分沉痛!对谢教授突然离世表示哀悼!我刚到证监会时,接到了谢教授给我的公开信。谢教授对证监会的政策始终十分关心,曾多次表现出率真的批评。‘百家争鸣’永远是科学发展与政策完善的不竭动力。逝者如斯,谢教授的那份率真,对我来讲显得弥足珍贵!谢教授,真诚地感谢您,您一路走好!”这短短的悼文,是现任证监会主席获悉谢百三去世后第一时间发布的。
而就在今年2月刘士余刚就任证监会主席时,谢百三第一时间发表文章——《珍惜伤痕累累的中国股市 呵护亏损巨大的1.4亿股民——致证监会新主席的一封公开信》 (详见本报2016年2月27日一版)。在笔者个人印象里,证监会主席第一时间专门为一位敢于直言股市的经济学家致悼文,目前似乎还只有谢百三一人。
在中国资本市场领域,大佬不少,但敢于像谢百三这样仗义执言,坚持为广大投资者呐喊的,不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名人对谢老师的悼文中可见一斑。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纪鹏:我与百三相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都是中国资本市场自1990年诞生以来的历史见证人和建设者。26年来我们与中国资本市场,同呼吸共命运。既为这个市场的茁壮成长而欢愉,也为她的一次次挫折而伤心。这位与中国资本市场有着深厚感情的人走了,而他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宏愿还没有实现。这不得不说是百三的遗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我与百三一见如故。百三率真、正直、执着,我们彼此尊重相惜。百三去世令我悲伤!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这个世界上老于世故的人太多了,而谢教授这样虽然人微言轻,却始终敢说真话、激情四射的人太少了。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谢教授堪称中国资本市场的守护者,其激情与热情是中国投资者难得的知音,愿谢兄在天堂一切安好,保佑中国股市健康平安。
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著名证券专家林义相: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为资本市场鼓与呼,倾注我们的热情和心血。我欣赏你的率性和真诚,钦佩你的勇气和无畏。
上海股市元老叶国英:谢教授走了,在《金融投资报》等传媒中失去了一位颇具人缘的知名作者。他以豪爽直言、不拘一格而成为学术界最具特色的教授,又同时成为证券界最具个性的元老。……他那直言露锋的言谈、以及怀抱幼儿、慈爰亲切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昨天的聚会上,似乎就在翌日的研讨中……
著名证券人士苏渝:哀哉!百三!我和他长期在《金融投资报》开专栏,并有几次在一起座谈,他一直在资本市场为最广大的散户鼓与呼!愿谢教授一路走好!
私募著名人士仇彦英:……有勇气发出批判的声音,在我看来就是勇士。谢老师安息!
敢于直言呐喊的谢百三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中国资本市场依旧会在步履蹒跚中不断发展,在曲折中奋力前行。在到达理想彼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声音,需要更多的中肯建议或善意批评,共同为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努力!深切怀念谢百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