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基金代销缩缩缩 牌照价格涨涨涨!

时间: 2016-10-08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导读:毫无疑问,2016年是基金监管大年!目前来看,监管触手已从公私募机构业务延伸至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并且持续加码,重压之下,基金代销业务呈现缩减,但与之息息相关的基金销售牌照价格却呈现一路上涨的行情。
  年初至今,各项政策层出不穷,监管逐渐呈现常态化。监管过程中,公、私募机构首当其冲,而今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也迎来检查风云,但管理层加码决心依然坚定,基金监管日常化已然大势所趋。
  目前,北方地区正迎来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检查风云,在“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总体思路下,多地证监局向当地基金代销机构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开展自查整改,有效防范业务风险,并明确规定整改完成期限,基金代销机构压力递增。与此同时,上海、江苏、深圳等基金销售重镇的机构也陆续接到要进行自查和现场检查的通知。每周汇报自查进展,按月报送基金销售情况,定期进行自查和接受现场抽查已是基金代销机构的日常。
  自查内容大同小异,但最终目的一致,即清查基金代销机构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自查的内容非常细致,包括宣传推介材料是否存在虚假、误导、遗漏,或者违规承诺收益、预测业绩;是否以低于成本的费用销售基金;是否挪用基金销售结算资金或者将基金销售结算专用账户应用于非公募基金销售业务;是否向投资人充分揭示风险,有无误导投资人购买与其风险承担能力不相当的基金产品等违规问题。在监管压力下,基金代销机构不得不频繁修改官网宣传及产品文案等,尤其私募新规实施后,需要对照修改的地方非常多,基金代销机构数易其稿已是常态。
  而在所有违规的销售行为中,最受诟病当属基金第三方的“销售分包”行为,即无资质机构借用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名义,来获取基金代销或包销份额,并分享基金销售费的行为。而“销售分包”行为的大肆崛起,与近期基金销售牌照审批收紧直接关联。
  据悉,当前规定独立基金销售机构需满足: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有与基金销售业务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其他设施;最近3年没有受到刑事处罚,最近3年没有受到金融监管、行业监管、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少于10人等条件。如此严苛的限制之下,众多不符要求的机构开始询价基金销售牌照以期达到“曲线救国”。
  监管层除对持牌机构展开持续的监督检查外,对新牌照的申请审核也日益审慎。统计显示,今年初至7月末,各月独立基金销售牌照的发放数量分别为9张、6张、5张、2张、0张、3张和1张,基本呈逐月递减趋势,而且7月份之后再无新牌照发放。多位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人士分析,收紧审批一来意在通过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二来也是和私募管理人登记备案业务全面收紧的思路一以贯之,加强自律管理。
  监管审批收紧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基金销售牌照日益紧俏,因市场需求一直存在,牌照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据悉,去年一个牌照估值在300—500万元之间,而今价格节节攀升,尤其私募新规实施后,基金代销牌照最高价已达2200万元,涨幅惊人。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监管收紧基金销售牌照审批,可能是配合当前监管需求的暂时行为,不排除后期再次放开审批的可能。
  无论是对持牌机构的检查规范,还是对申请机构的审慎批复,都显示出管理层对第三方基金销售市场日益重视。从更大背景来看,对基金销售第三方的持续规范检查,与有关方面近期一系列加强监管执法、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措施相互呼应,也与有关方面要求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不谋而合,这或将引发基金业内重新洗牌,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筛选,重塑基金业内生态环境,引导基金业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