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新华网观察:上市公司不仅爱理财 也爱投资平台

时间: 2017-08-17  文章来源: 中财网
  最近新闻爆出,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数额惊人。
  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已有82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7429.8亿元。而去年全年,有77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807亿元。相比之下,今年半年时间,上市公司买理财的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买理财的金额就逐年高涨。
  从公司来看,年初至今,买理财最多的上市公司为中国神华、新湖中宝、温氏股份。这三家公司去年亦是上市公司理财排行榜前三名。
  从公司类型来看,钟情于买理财的企业往往具备高资本耗用特质,且大部分集中于航运、采矿、机械设备等普遍被视为产能过剩的领域。其次,化工和医药生物类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买理财。
  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大多倾向于保本型,自有资金与募集闲置资金都是投资的来源,募集闲置资金比例最大。
  上市公司为何热衷买理财?
  超过四分之一的A股上市公司将资金用来买理财,而不是用于主业的生产经营,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市公司用于投资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自有闲置、暂时没明确用途的超募资金,资金空闲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存短期定存、银行活期的利息非常低,买一个短期理财产品获取相对高一点的利息,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辛苦经营产生的净资产收益率还不足银行存款利率的现象经常上演,上市公司理财收益大于净利润,从而能帮其避免亏损。去年就有惠泉啤酒、陕鼓动力等7家公司依靠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使公司净利润为正。
  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会选择给予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贷款或授信的银行。“银行在需要业绩的时候,上市公司去拉一把,上市公司需要贷款的时候,银行也乐意审批。”业内人士称。
  此外,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尤其是信托及资管计划,以及通过多层嵌套参与到合作伙伴的资本运作,这类资金流向二级市场并不在少数。
  “理财产品相当于一个资金池,通过层层运作,加了杠杆之后,很有可能最后的目的是通过做市值的方式在二级市场抬高股价,自家公司不能拉高自己的股价,便与合作伙伴交换角色,当然这中间会设置层层复杂的看似不相关的关联方,以逃避监管层的追查。”业内人士透露。
  一边理财一边再融资
  实际上,上市公司并不如外界想象的资金充裕,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存在一边买理财产品一边募集资金的状况。
  “上市公司买的理财产品越多,其实心理是要让外界觉得其‘不缺钱’,然后更方便开展日后的业务。”私募人士透露。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大笔资金闲置用来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下,再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存在规避“上市公司募资不得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嫌疑。
  事实上,在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亦关注到此问题。反馈意见要求公司解释在货币资金余额、理财产品余额充足的情况下,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规。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今年初已经强调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证监会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
  上市公司“进驻”P2P等平台风靡
  其实,上市公司不仅爱买理财产品,而且纷纷做上了理财平台。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P2P平台大概有60余家;而到今年4月,这个数据已经跃升至120余家。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P2P等理财平台的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拾。2014—2016年,“上市系”理财平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通过公开资料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背景的理财平台都是在这个区间成立的。
  和其他类型的理财平台相比,“上市系”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它们多为自己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或个人提供融资服务,产品重点发售的对象也是自己的客户。整合自身供应链,这是上市公司布局理财平台业务背后的深意。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很多上市公司与理财平台“牵手”,希望享受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政策福利时,拓宽公司盈利渠道、增加上市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1+1>2的效果。
  “互金概念”偃旗息鼓 上市公司回归理性
  然而,虽然P2P等平台一度凭借在风口上的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事实证明,如果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和逻辑支撑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那么这个热度迟早会消弭下去。“上市系”平台们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路径。
  2016年财报显示,“上市系”理财平台实现盈利的并没有想象的多,甚至还有资不抵债的情况出现。再加上限额管理等政策出台,使得一些之前热情高涨的上市公司开始打退堂鼓,转型停业或主动退出的案例也在增多。
  截至今年4月份,退出网贷行业的上市公司超过10家,包括益民集团、东方金钰、*ST匹凸、高鸿股份、盛达矿业、天源迪科、奥拓电子、佳士科技、新纶科技和冠城大通等。
  对于上市公司态度的转变,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上市公司而言,持有P2P资产,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资源确保业务合规;另一方面,监管新规下的P2P平台向着小微化和中介化转型,业务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承载上市公司通过P2P平台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