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对“中报题材”还需全面分析

时间: 2017-07-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现在正是上市公司公布中报的密集期,不少企业披露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喜讯,股价随之上涨,并且在市场上引发“中报题材”,不少投资者转变投资重点,形成相应的行情。 无疑,这样的行情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它是围绕业绩展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价值投资的逻辑。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本来股价很低,但今年中期业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样从中期业绩预告开始,股价逐渐有所反应,到了中报公布,更是出现了一波较为像样的上涨。参与这类股票的操作,投资者不但能够分享到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成果,同时也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市场的波动,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中报题材”,的确值得人们关注。目前该行情的活跃,也表明了整个市场在投资活动中理性因素的增强。 不过,对于“中报题材”,投资者需要作全面分析。目前来看,中报业绩增长比较明显的,主要在上游产业,如钢铁、煤炭、有色及化工等。前几年,由于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价格回落,相关企业的利润也受到明显的冲击,有的甚至出现很大的亏损。去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过剩产业的去产能与去库存不断取得进展,不少落后产能被淘汰,市场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一些具有先进产能的企业由此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煤炭、有色及化工等行业,出现了景气度明显回升的态势。随着一些主导产品价格的反弹,相关企业的效益稳步回升。进入今年,这种状况基本得到保持,并且还有新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大幅提高。投资者注意到,部分钢铁、煤炭企业中报业绩同比提高10倍甚至更多,还有一些有色及化工企业,业绩提升幅度居然有超百倍。应该说,业绩上去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幅度很大的业绩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基础之上,不是一种常规化的态势。特别是进入今年下半年后,由于去年同期企业经营环境已经有所改善,因此随着基数的提高,即便企业盈利的绝对值仍然不低,但毕竟增长幅度是要有所减小的。这就是说,以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大幅度增长幅度为核心的“中报题材”,其实有着很强的阶段性特征,到了下半年,情况会有所变化。如果简单把中报的业绩增幅视为全年都能够达到的目标,那么投资者到时候很可能就会失望。 进一步说,有些行业目前很高的盈利水平,也是与产能被过度压缩有关的。当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其盈利水平也会有所下降。对于技术相对成熟的周期性行业来说,利润过高或者大幅度亏损,都是属于较为极端的状况,未必会持久。投资者紧紧抓住企业业绩从亏损到盈利,以及从微利到暴利的过程,及时参与投资,当然能够有很好的收益。但是在企业已经实现暴利之后,接下去应该走向均衡利润,这个时候还以为暴利会延续,那么就是一种认识偏差,会影响到投资效果。对于现在的“中报题材”行情,投资者在高度关注、积极参与的同时,恐怕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时下,“中报题材”行情方兴未艾,对于热衷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遇。但是,判断上市公司的中报,需要用动态的观点,不能以当前的业绩,特别是当前的增长率作为最主要的分析依据。离开了对业绩增长原因及趋势的分析,以绝对化的视角来对待“中报业绩”,那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对价值投资理念的一种片面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