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华安基金:“资产荒”的两面性

时间: 2016-09-05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去年四季度以来,资本市场开始流行一个比较新鲜的命题——“资产荒”,但在笔者看来,这个命题可谓“既对也不对”。先说对的一面。记得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积累了很多财产,但是并没有很多资产。这里涉及到对财产和资产的区别,财产包括了现金、住房等,是大多数人用来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现金需要管理、住房需要维护,财产需要消耗资源,可能否产生收益或创造价值却是不确定的。
  资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一块好的林地、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或是一家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源源不断地为拥有者产生稳定的收益。可以说,财产的拥有者是富人,但并不必然会为个人与社会创造价值,他们的富裕恰恰要通过资产的拥有者来实现。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把财产作为终极的追求目标(财务自由),资产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出现“资产荒”就是难以避免的了。而一旦“资产荒”蔓延开来,不管富人们拥有多少财产,在全社会不能通过资产实现充分的价值创造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回到资本市场上来看,笔者认为“资产荒”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大家谈论最多的“资产荒”可能是另一个命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来回忆一下2013年中期的“钱荒”。
  彼时,银行间市场突然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整个资本市场陷入了“钱荒”的恐惧之中,认为资金抽紧将成为常态,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抛售资产,上证指数被“砸”出五年来的低点,最低一度跌破了1900点。回过头来看,当时人们认为的常态恰恰是极端的非常态,钱并没有“荒”,慌的是人心。
  理解了“钱荒”,当下的“资产荒”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负利率在发达国家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上到处是低成本的资金,它们无孔不入地寻求确定性的投资回报。客观来看,好的资产本身并没有减少,但相比于短期内过量的低成本资金而言,资产确实可能显得供不应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优质资产的价格(比如国债、一线房产)一定会被持续推高,反过来又被动地推升了更多的需求,导致“资产荒”愈演愈烈。作为个人投资者,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不要受到资产管理行业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信任专业的投资机构,从长期的角度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