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委外资金:机构态度分化明显
时间: 2016-07-18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6月以来,委外业务整体增速有所下滑,对此,机构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分化:一些机构担心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对委外资金持谨慎态度;而激进派则认为这块业务发展前景值得期待,部分机构为了争取委外资金,甚至承诺约定范围的目标收益率。谨慎派:
信用风险、监管风险
2015年以来,债券发行人的违约率大幅提升,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逐渐积累,部分机构对委外业务保持谨慎。
“信用债的供给和需求都在高速增长,低利率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意愿强烈,供需两旺的环境下,信用利差不断被压缩,但是利差分化在增大,中高评级信用利差不断创出历史新低的同时,低评级、高风险的信用债利差还在扩大,我们对于债市积累的信用风险非常谨慎。”一位债券分析师表示。
深圳一家委外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固收投资总监也表示,“我们对委外业务非常谨慎。去年,银行委外资金的目标收益率都在5%、6%左右,目前许多委外资金的目标收益率仍然有4%。但现在3A级别的债券收益率仅有3%,城投债中2A级别的收益率也不到4%,在债市收益率不断下行的趋势下,银行委外业务的目标收益率有些过高。”
“市场的收益率很低,勉强要达到较高的目标收益率,就会迫使资质下沉,去购买收益较高但风险也大的资产。”上述投资总监强调。
“我们对委外业务的态度也比较矛盾,债市已连续两年走牛,积累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银行方面对于委外资金的目标收益率要求不低,我们觉得比较难做。”深圳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说。
另外,一些基金公司对委外业务趋于谨慎,或与监管层对委外业务的监管态度并不明朗有关。
“监管层没有明文进行管制和规范,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很大,我们不会集中所有的资源投入到这块业务中。”深圳一家新基金公司市场总监表示。
激进派:极力争取委外资金
虽然委外业务整体发展增速放缓,但部分机构仍在争取银行委外资金业务,甚至承诺约定目标收益。
“我们公司总经理近期一直在跑银行渠道发力委外业务,委外资金一般以专户产品形式发行,运作成本低,对于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我们会极力争取这块业务。”深圳一家新成立基金公司固收副总监表示。
记者了解到,部分机构为了争取委外资金,甚至会承诺约定目标收益率。“在与银行方面沟通时,我们需要给出一个大致的目标收益率,一般会在4%~5%之间,相对较高,但我们的资金规模不大,在10亿元~20亿元,我们认为这个收益率是有可能达到的。”
当然,部分委外管理规模较大的机构,对于承诺收益的做法并不以为然。“ 一旦承诺保本保收益,就违背了资产管理的本质。我们宁愿不接委外资金,也不会承诺保本保收益。”上述投资总监说。
然而,有机构对外委外资金态度较为激进,也是基于公司发展需要作出的选择。基金公司接手委外资金后,多以专户产品形式发行,营销运作成本低,尤其对于渠道话语权较弱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是非常好的扩展机会。
“银行渠道方面非常强势,发展委外业务可以摆脱这样的困境,既可以省掉营销渠道费用,而且委外产品多以专户的形式发行,产品的发行和运作成本相对较低,我们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希望可以争取到这类资金。”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委托管理机构中,业绩优秀的量化团队同样对银行委外资金青睐有加。
“我们非常喜欢这类资金——对收益率要求不高,稳定性好,通常有一个较长封闭期,在产品运作层面避免了申购、赎回对基金净值产生的波动和影响。但目前银行委外资金在量化领域的投资比例不大,我们希望接到更多这类型的资金。”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资管量化团队总经理对记者表示,“银行委外资金选择量化对冲基金符合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但遗憾的是,量化对冲基金可容纳的委外资金市场体量有限,未来委外资金的规模会持续扩大,多策略投资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