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保本基金发行收紧 “反担保”或是诱因之一

时间: 2016-05-13  文章来源: 一财网
  去年“股灾”后受到热捧的保本基金,近期恐怕要降降温了。
  “我们听到了要收紧保本发行的传言。”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实际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均表示,的确听到了要控制保本发行的说法,但并没有看到具体成文。
  统计显示,3月份至今共发行保本基金142只,截至5月12日基金份额总计2653.2亿份,同比增长了5.19倍。
  保本发行放缓
  去年后半年来,二级市场波澜起伏,几波大幅调整下来投资者风险偏好极度降低,权益类产品无人问津,反观以保本型基金为首的“保本”产品大行其道,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
  保本基金,是指通过一定的保本投资策略进行运作,同时引入保本保障机制,以保证基金份额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时,可以获得投资本金保证的基金。显然,在不确定的市场风险下,保本基金的价值被充分体现与放大。
  不过目前,这种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近日来,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有传言称监管层在控制保本基金的发行,发行速度有所收紧。
  北京一家公募的产品经理称:“我也听说了保本基金不再接受申请的传言,貌似现在还没有文,但传闻是说要停。”
  “我们也是听到这么一个说法。”当记者向另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提出“保本基金是否暂缓受理”这一问题时,该投资总监如是表示。
  “要受到控制、但是没有准确消息,更没有下发文件”是本报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得出的结论。
  不过,也有深圳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并没有收到要控制保本发行的要求:“我们没有收到通知。”亦有业内称,有可能是相关部门对个别公司——很可能是之前密集发行保本的公司——进行了口头指导。
  统计显示,过去一年保本基金发行数量共计12084亿份,平均发行15.34亿份,目前仍在发行的保本基金有11只。
  或与反担保有关
  “据说要控制,但是没有准确的消息。因为跟净资产的规模有匹配要求的,虽说离着净资产的上限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因为目前保本基金的规模太大了,是存在理论风险的。”北京一家老牌公募的副总经理指出。
  该副总经理所指,是证监会于2010年下发的《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中第七条规定:已经管理的保本基金及拟申请募集的保本基金中,由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及由保本义务人承担偿付责任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该公司上一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的30倍。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则认为,基金公司都会遵守净资产不能超过30倍规则,如果基金公司净资产有10亿,当保本基金发到200-300亿规模后,保本就不再发了。
  关于保本基金收紧原因在市场上的另一种说法,则是与基金公司的“反担保”有关,也就说可能存在基金公司给担保人提供了反担保,随着规模的不断膨胀,显然这对行业来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一个原因是基金公司在里面有反担保,但是具体原因还没有确认。”上述公募投资总监表示。
  本报注意到,按照《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基金公司和担保人签订的合同包括保证合同、也可以是风险买断合同。但如果基金公司要进行“反担保”,《指导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说明。
  “之前没有禁止,所以也就意味着能做。”北京一位资深基金人士指出,保本基金的实际担保人是基金公司,而不是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只是一个通道。
  由于保本基金重仓在债券,一旦债券出现类似山东山水的债券违约风险,基金公司就要承担相当的损失。
  “实际上保本基金都是暗含‘反担保’的,一旦出现损失是由基金公司赔偿,基金公司赔偿不了的才有担保公司赔偿。”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现在股债双熊,如果保本基金做不出安全垫,未来两年还是熊市的话,到保本基金集中到期的时候出现兑付危机,对行业信誉是有损害的。”上述沪上公募基金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