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跳出银行办银行 ——对话平安银行行长邵平

2014-10-27发布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来源:新华社国家财经周刊   记者:张庆源
 
邵平很少坐在他位于深圳深南大道上的平安银行总行大厦33层办公室里,多半时间他都在各地跑,在传统印象的银行"高大上"氛围之外,寻找支撑未来发展的"地气"。
 
这种对于新型业态和产业链的发掘,被邵平寄予厚望。 传统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垒大户",而他越来越多把注意力和资源投向草根实体经济,从中培育强者,并使自己变强。
 
3?5年内进入中国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5?8年内进入第一梯队的发展目标,已经昭告业界,压力摆在眼前。在"规模"和"特色"之间,邵平毫不犹豫地优先选择后者,他认为如果纯粹追求规模,今天坐上交椅明天可能就要下来,成就有特色的规模才是真经。
 
2012年,平安银行与深发展合并重组后不久,有着35年资历的金融老兵邵平出任新平安银行行长,成为中国股票代号"000001"上市公司的领导者。
作为行长,相对于银行具体业务,邵平更多从宏观、产业、科技大势层面观察和研究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跳出银行办银行"。
 
"天使金融"风险并不高
 
《财经国家周刊》:服务中小微企业提了很多年,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改变大银行"嫌贫爱富"的状况。你觉得这块业务真的可以成为平安银行的立行之本吗?
 
邵平: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抵押品、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问题,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风险控制难、运营成本高等难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也被市场"诟病"为"嫌贫爱富"。
 
平安银行把小企业金融作为重要战略之一,作为立行之本,关键就是要解决服务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清晰的业务战略和市场定位。我们的目标行业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这些行业具备弱周期特征,有抵御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但也是传统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二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的方式,解决风险控制难、运营成本高的问题。我们创新性地开发了"贷贷平安"商务卡,创建了独特的信用放款机制,建立了"信贷工厂",根据客户的流水、交易行为习惯等建立了风险评估标准化模型,1天内即可完成客户的融资申请的审批和发放。同时,还可以动态监控和跟踪客户的风险变动情况,实现自动化的贷后风险管理。另外,客户贷款随借随还、按天计息,既满足了客户的用款需求,又帮助他们节约了成本。
 
截至2014年6月末,在"贷贷平安"商务卡推出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客户数超过77万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00多亿元,贷款余额300多亿元,其中贷款资金一半由客户自身沉淀的流水支持,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负债增长内生机制"。
 
"特色银行"还是"大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你刚到平安银行的时候,确立的目标是3到5年进入中国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5到8年进入第一梯队,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上规模的目标,但是从平安银行现在探索的一些模式来看,是在追求办成一家有特色的银行。你觉得规模和特色哪个更重要,两者是什么关系?
 
邵平:我先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天,济南分行的同事告诉我,聊城茌平县有一家造纸企业非常不错,希望我能去考察下。我起初觉得,造纸是传统行业,这个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是个污染型企业。但我看后却大吃一惊,这实际上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生态造纸企业。造纸的原材料为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整个造纸的工艺非常先进和环保,废水的排放远低于欧盟的标准。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秸秆发酵做浆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黄腐酸的副产品。这种黄腐酸是目前在先进发达国家很盛行的一种生态肥料,对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肥用量、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显著的效果。于是我组织团队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的很多地区都具有推广价值。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与这家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给了他们50亿元的授信,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这个案例是我们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企业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我们要用"跨界整合"的思维方式做金融,先培育,后收获。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资源,将客户的现金流入你的银行,实现闭环式循环。
 
所以,对于平安来说,规模一定要,但要的是由新模式支撑起的规模。因为传统的规模已经没有更多意义了,今天你坐上交椅明天可能就得下来。只有通过转型,立足对新业态模式的培育和对新产业链的打造,跨界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物联网+互联网"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传统金融企业都在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领域,你如何看待这其中的机遇?日前银监会批复成立浙江网商银行,如果日后进一步放开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对平安银行会不会有比较大的压力?
 
邵平:大家都在谈颠覆,互联网企业做金融的确可能无限风光在前方。但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事物都是两方面的,互联网企业和银行有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谁也颠覆不了谁。
 
银行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思考,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产品和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有效切入实体经济,做"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
 
目前平安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基本搭建起来:零售就是"口袋银行",手机成了网点;"橙子银行"是针对年轻人开发的终端;"行E通"是面对同业机构客户及其终端客户的互联网平台;"橙e网"则是对公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做熟人的生意圈,非常有特色。
 
互联网金融创新给银行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像海尔这种大型企业,历来都是大银行的"专利",但是,我们通过"橙E网"平台,切入到帮助海尔解决下游分销商的收款问题,一下子就与海尔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通过"橙e网"与海尔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以及2万多个分销商对接,把他们整个产业链上的交易数据建成模型,给分销商授信,保证货款及时到账,提高货物的运转效率,实现了海尔、分销商和银行的共赢发展。可以说,互联网为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错位竞争、弯道超车的机会。
 
互联网之外我还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发展。我觉得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商机。从技术上讲,互联网是平面的、普惠的,物联网则是差异的、立体的。物联网将网络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更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更加有机地实现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感知集团董事长刘海涛先生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动产质押的新方式。如果成功,就能给现在市场上几十万亿元的动产赋予不动产的属性,这样对解决持有动产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对银行的风险管控、商业模式创新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平安与地方政府有很多互动,你本人最早也是在地方金融机构工作,应该熟悉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否是平安综合金融的一种新模式,你对此有何期望?
 
邵平:平安集团经过2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全金融业务牌照和雄厚客户基础的金融集团。在没有银行板块时,相关业务只能由其他银行代理。有了自己的银行,各业务板块与银行之间更加紧密协同合作,得天独厚的"综合金融"资源优势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平安集团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保费收入,平安银行每年有1200多亿元的新增信贷额度,这些都是可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平安银行具有项目资源和风险管理的优势,在对接政府方面也更具优势,自然要在集团综合金融战略中扮演整合资源、协调推动的先锋角色。
 
我们通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了解到很多地区基础设施、惠民工程等方面的第一手需求。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设计金融服务方案、识别和控制风险、对整体项目的上下游管理,有效地引导综合金融资金支持公路、铁路、水务、棚户区改造等国计民生工程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跨界整合资源,把综合金融的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也转变为实实在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