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去杠杆开启银行负债资产两端调整 金融体系更趋稳健

2017-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去杠杆”无疑是2017年金融市场关键词之一。
  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杠杆”三个字未再体现在报告中,有市场解读为“去杠杆”力度将减小,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在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上以个人名义发表演讲时则说,“有的解读把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解读为放弃去杠杆,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和误读。包括去杠杆在内的‘三去一降一补’是今后五年都要坚持的任务”。
  就金融部门杠杆而言,2017年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去杠杆”开启了银行负债和资产两端的全面调整,而这仅仅是开始。2017年最后两个月面世的多个文件,将进一步推动银行收缩主动负债(同业负债),可预计2018年“拉存难”将继续伴随银行,银行“缩表”范围或将有所扩大。
  多项政策“多管齐下” 金融去杠杆进行时
  此轮金融加杠杆始于商业银行发起大规模同业负债以驱动资产扩张。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来看,银行负债(融入资金)的过程就是加杠杆的过程。商业银行可以向央行、同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包括企业和居民)融入资金,其中包括吸收存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负债加杠杆,是因为可以将融入的资金用于投资,包括发放贷款以及购买其他金融资产(最主要是债券),获取收益。
  在以上按对象来分的负债方式中,向金融同业机构融资存在三大问题或隐患:其一,负债和资产期限错配较大,即借短放长,放大了流动性管理压力;其二,同业资金对价格敏感,趋同性强,“来得快去得快”;其三,相较一般性存款,与其他资产类业务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较差,“去得快”过程中几乎没有抓手托底。过去两年,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是银行主动加杠杆的重要工具。
  围绕金融去杠杆,2017年多项政策和文件“多管齐下”,背后逻辑清晰可见:一是约束银行进行同业负债,加码流动性监管;二是在投资端对嵌套和质押回购比例进行限制。
  具体来看,在负债端,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使得大型银行让渡部分流动性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针对该情况,今年监管部门对同业存单做出了一些限制,包括: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发行一年期以上同业存单,将到期还有90天以上的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并拟于2018年一季度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考核,主要针对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与期限1年以下的存单。该做法意在从发行角度限制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扩张,同时引导同业存单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定位,而非将同业存单作为主动负债的工具。
  另外,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银监会12月再打补丁。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含)以上的商业银行适用三个新的量化指标,一是净稳定资金比例;二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三是流动性匹配率,三者监管要求均不低于100%。办法于2018年3月1日起生效,优质流动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的达标期限设置为2018年底和2019年底。
  在投资端,首先,针对银行理财和非银金融机构在资金杠杆链条中角色,一季度末银监会下发的“三三四”检查中,针对同业理财做出了“理财空转”的具体定义并要求银行整改;针对非银金融机构,主要是对货币基金配置同业存单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第二,针对债券质押杠杆,监管针对不同主体做出了债券质押回购的最高杠杆比例限制,包括对银行要求债券回购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信托、证券、保险、期货和财务公司来说,要求回购资金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80%。“表外”范畴,公募产品债券回购资金余额不得超过产品净资产的140%;私募产品回购资金余额不超过100%。
  同业收缩中预计银行“缩表”扩大
  在上述金融去杠杆组合拳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收缩明显,负债结构优化,部分银行出现“缩表”。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双双收缩,比年初分别减少了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特定目的载体(SPV)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
  对比截至8月末的数据来看,同业资产规模有所回升,同业负债则继续大幅下降。截至8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接近腰斩。
  银监会此前还披露,在8月末,股份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家,其理财余额较年初减少了2000多亿元。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余额的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0和90个百分点。
  具体银行来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信银行缩表最为明显。前三季度资产总额较上年末下降6.64%,负债总额下降7.41%,营业收入同比微降0.03%。同期民生银行资产总额较去年年末减少了3.11%。
  在上述流动性管理新规下,商业银行为保证指标达标,以及资本充足率达标,必须在短期高成本负债和收缩资产两者中择其一。有银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来看,除了国有大行和诸如招行这样零售客户基础较好的银行受影响较小,前期通过同业负债驱动资产规模扩张的银行都可能不得不选择收缩资产,且与2017年不同的是,到2018年由于银行业普遍面临收缩资产的问题,资产负债表互补可能性或将进一步减少,类似今年在银登中心进行资产流转的需求可能有所减少;且过程中可预期伴生“逆淘汰”,即能够还本付息的贷款先压降,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去杠杆”传导到实体经济,对于实体部门而言,因为资金整体价格上升,融资成本有所提高。“银行贷款额度紧张”2017年时常见诸报端。无论是银行贷款利率中枢,还是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估值曲线,都有所上调。分析认为,在稳健货币政策下,资金价格维持高位预计仍将在2018年延续,但金融“去杠杆”后,金融体系本身将更加健康稳健,与实体经济更加紧密。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