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范文仲: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面临挑战

2016-11-21
    中国金融杂志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促进中资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实现科学转型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对外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2~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超过了同期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资本项下净输出,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5年末,我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对外投资手段从以往的以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境内设立国际独资企业和国际合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到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二是投资领域更加多元。除商贸服务、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外,金融、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三是覆盖地域不断扩展。经过多年市场开拓,目前我国的投资已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四是民营企业影响与日俱增。近年来,非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份额大大提升,在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机构数量已占比近半。
  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现状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中资银行也加大相关海外业务拓展力度。跟随客户,布局海外,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些中资银行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境外机构网络布局逐步扩大。一方面,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力的中资银行在客户跟随战略引导下,抓住一些国家经济低迷、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放宽的有利时机,通过自主申设、战略并购等手段,积极拓展境外经营网络。截至2015年末,共有22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了1298家机构,覆盖了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级机构213家,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向新兴市场国家等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的趋势,但中资银行海外网点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几大国际金融中心,整体网络布局仍不平衡。例如,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主要着力于资源较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以海尔、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在发展中国家加快业务拓展。相比之下,各中资银行在发达经济体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超过了其海外机构总数的80%,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机构布局较为滞后。
  二是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多样化。为满足企业“走出去”实际需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除提供出口信贷和境外投资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外,努力创新为境外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近期,中资银行在境外大力拓展境外发债、并购、上市等顾问服务以及银团贷款等投资银行服务;加速发展国际结算、内保外贷等中间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等风险管理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努力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尽管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外产品体系和服务范围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还是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与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中资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跨国投资并购等领域经营活动日趋活跃,企业的融资需求日趋多元化,而中资银行在海外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一般性的贸易金融业务,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事前金融咨询、事中融资、事后管理支持等综合经营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目前,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咨询方面的团队建设较薄弱,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较为欠缺。此外,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金融产品种类少,避险工具缺乏,同类产品的价格与外资银行报价相差很大,境外中资企业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相关支持配套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针对“走出去”企业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近期中资银行有侧重地出台、制定多项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控制风险。例如,为强化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出台了《关于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为推动企业出口业务发展,大型银行制定了《短期出口信保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信贷业务跨境发展的意见》等。然而,相关银行支持政策和措施仍缺乏统筹协调和系统性,尤其在针对中小企业海外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服务企业“走出去”团队日趋专业化。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中资银行近年来积极建设“走出去”核心团队。例如,一些大型银行初步建立起面向中资企业集团全球经营范围的多产品交叉营销团队,同时,在强化专业团队分工的基础上,针对重大或复杂项目,通过抽调相关人员以项目组方式集中工作,以保证服务效果和质量。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对当地市场、文化和监管政策环境的熟悉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加速推进,中资银行在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经营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
  一是缺乏宏观层面战略性指导和规划。当前,中资企业和银行业“走出去”均缺乏宏观层面的政策协调和整体规划,银行业在“走出去”时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商务和经贸信息。海外网点布局相对集中,金融产品与服务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的实际需求。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资银行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还面临着市场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政治和安全等国别风险以及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无法有效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外交、能源资源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战略的要求。迫切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协调和决策机制,对银行业“走出去”进行战略性规划。
  二是落后地区投资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在海外市场上的业务扩展力度,不少企业还参与了多个世界级投资项目。然而,我国对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均较为单一,风险分担渠道相对较少。从地域上看,中东、中亚、南亚以及非洲地区是我国大型企业的潜在项目投资地,但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面临一定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尽管政策性保险在贸易领域有所运用,但在大型项目股权投资方面尚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成熟的操作模式,当前的金融支持力度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服务的“走出去”对象主要为大型国企,其提供的政策性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覆盖面狭窄、准入条件严格,很难惠及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境内外发展的专项政策性扶持基金规模仍然较小,且审批流程繁杂,对企业资质要求也较高。当前针对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主要侧重于税收抵免、饶让等直接鼓励措施,而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却很少涉及。
  三是银行和企业信息共享有待加强。由于当前中资企业和银行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中资银行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时对于企业相关金融需求了解不够充分,这导致银行难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产品和融资服务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家银行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和国别风险大都各自开展研究和评估,其中不乏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如建立常态化和机制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防范相关风险。
  加强中资银企境外合作
  为更好地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中资银行应从建立银行和企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打造银企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境外布局的顶层设计
  近期,应尽快完善企业和银行“走出去”协调机制,避免中资机构之间低水平、无序和同质化竞争,树立企业及银行对外投资的良好形象。结合“十三五”规划和我国总体对外战略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长期规划,确定对不同地区和国家“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同时,在企业“走出去”现状和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制定银行业“走出去”短期和中长期战略规划,确定银行业“走出去”重点国家布局和投资发展领域,在推进银行业自身审慎经营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需求。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内部审批流程
  首先,应完善银行业相关“准出”政策,便于中资银行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企业客户实际需求灵活进行海外布局。从目前对银行海外机构申设数量管理,逐步过渡到对银行整体风险控制水平的管理,参照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体系,对“走出去”银行相应提高监管要求,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与此同时,建立商业银行海外高管人才储备库,以便海外高管人员的及时任命和履职。
  其次,完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降低银行的外汇资金运用成本,在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境外融资和收益回流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中资企业的海外项目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此外,中资银行应该针对企业客户在特定海外区域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对灵活的内部审批流程。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宏观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这些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其城市化发展伴随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需求,中资银行可以在相关融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考虑。
  建立政策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风险补偿与投资机制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角力不断深化,加之我国一批重点战略项目在海外陆续推进,中资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遭遇到政治性或商业性的风险挑战。一些对我国具有重要能源和经贸利益的国家,往往处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涉及国家利益的企业项目时需要承担较大的贷款风险和声誉风险。因此,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对在服务国家利益过程中遭受损失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适当补偿。
  同时,在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海外拓展方面,建议探讨设立多方参与的海外投资并购专项基金,尽量吸收商业银行、民营企业、专业投资机构资金共同参与,不断淡化海外并购的国有背景,从而提高并购的经济效益和成功的可能性。
  打造银企“走出去”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平台
  针对当前企业和银行、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状况,应大力打造银企“走出去”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的平台。一方面企业可借助此机制及时发布相关金融需求信息,便于中资银行及时响应;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可在企业重大项目初始阶段就配合介入,为企业客户量身定制专项服务方案,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走出去”的支持作用。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间国别研究共享机制,更好地实现互通有无,有效地管控相关国别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