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王兆星谈银行业改革:明确定位 提高差异化竞争力

2016-05-16
    中国金融杂志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我国经济也处在“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同时开始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针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特点与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工作任务。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也应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银行业改革转型的方向。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在温和复苏中进一步分化,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逐渐步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联性日益增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2016年以来,国际机构已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美国房地产、就业市场继续复苏,但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明显下滑。欧洲经济增长依然乏力,部分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率降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出口型国家经济持续负增长。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金融运行的脆弱性。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2015年年末,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结束了长达数年的降息周期,但连续加息的基础尚不稳固。其他发达国家仍然采取不同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同时,不断下调利率,甚至实施负利率政策。市场对负利率能否提振经济存在分歧,避险情绪明显加重。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2015年以来,受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以石油为例,价格一度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最低价。据统计,全球与大宗商品价格相关的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和银行信贷余额均超过万亿美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更大波动和债务违约的增加。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呈现阶段性企稳迹象,但仍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良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处于年初确定的目标空间内;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2%,创近9个月新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占经济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面临挑战。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规模仍然较小,新产业、新动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仍需要时间。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调整转型难度加大,部分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行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的现象有所增多,企业债务风险加大,并持续向金融体系传导。
  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201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第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得到有力支持。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4717亿元,同比增长6.3%,但增速放缓。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4%,拨备覆盖率175%,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但是,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使银行业传统发展与盈利模式面临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以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替代品快速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已降至13.2%;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35%,已接近国际同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贷款持续攀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逐步落实,在给银行业良性发展带来长期利好的同时,短期来看也给银行业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上升至1.75%。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过度依赖规模扩张来实现自身盈利和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二是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2015年以来,全球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上升,我国资本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结构,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此外,部分银行在寻求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倾向于追逐更多高风险、高收益业务,从而承担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使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挑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影子金融、理财、资管、私募、民间借贷等越来越活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银行优质客户的分流效应也不断显现,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也在下降。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非传统信贷业务突破金融监管和规模管制,以适应实体经济大量的融资需求,从而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格局。第一,非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对商业银行依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挑战。第二,非传统信贷业务依赖各类理财产品获取市场化融资,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形成挤压。同时,非传统信贷业务存在监管不足、期限错配等特征,蕴含较大风险,而部分非传统信贷业务与银行体系紧密相连,容易将风险传染至银行体系。
  四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的服务方式形成挑战。近年来,部分非金融企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渠道进入信用中介、支付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P2P贷款、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银行业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互联网金融凭借网络和信息优势,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简单、便捷的搜索平台,加速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务拓展带来影响。第二,互联网金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弱化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第三,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简约极致的互联网思维也对传统的金融思维和服务理念产生冲击。
  五是银行监管标准日趋严格,对银行的风险与合规管理提出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监管当局对监管制度、标准及规则等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标准,特别是对全球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了更高、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构建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框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也主动结合银行业现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一系列监管标准的落地,抑制了银行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也促使其增强资本约束意识,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主动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深化银行业改革的方向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银行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内外部各种挑战,银行业应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要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
  一是重新审视内外部经营环境,提升把握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的能力。银行业机构应结合自身禀赋条件,明确市场和业务定位,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大型银行可充分发挥多元化产品和渠道的优势,全面协调发展各类客户和各项业务,不断优化结构,向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中小型银行应充分发挥业务流程精简和决策灵活的优势,明确客户定位,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与战略。第一,把握好市场化的定位与战略。银行业机构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融资市场化、资产负债证券化等改革发展环境,科学确定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把握好综合化的定位与战略。在金融综合化、跨业化不断扩展的格局下,银行业机构要合理确定自身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在取得规模效应、综合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做强核心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把握好国际化的定位与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扩大银行业的发展空间。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应稳妥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海外科学布局。与此同时,面对“走出去”过程中日益上升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加强国别风险防控,强化境外机构的法律与合规管理,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业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和改善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但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加大金融风险。因此,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第一,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近年来的经济结构转型为银行业孕育了新的业务空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银行探索投贷联动等契合创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居民消费升级催生多样化的消费性金融需求;“一带一路”建设对银行跨境业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银行业机构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创新产品,积极推动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快发展转型。第二,要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意味着金融机构进入非传统的业务领域,容易带来新的风险。银行业机构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定价模型,对业务和产品创新可能存在的基础资产质量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压力测试、风险对冲等方式防控风险。第三,要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要坚持透明、简单和规范的原则,确保风险创造主体和承担主体的一致性,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不得向金融消费者转嫁风险、藏匿风险、延滞风险。
  三是加快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公司治理方面,银行机构要畅通党委与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提升科学、高效决策的能力。完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合理设定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与长期风险责任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在风险治理方面,建立与银行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推进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的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资产分类、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等制度,提升风险的度量与定价能力。在业务治理方面,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分类实施分支机构制、条线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子公司制改革,推动管理模式、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和绩效考核模式的深度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加强不同类型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
  四是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的生态系统,对银行的支付业务、融资业务、存款业务均带来挑战。对此,银行应加快向信息化银行转型,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和快捷的金融服务,提升全功能、全渠道的综合化服务能力。第一,加强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对客户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诚信情况等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依此精准营销、发现价格、防控风险、配置资源,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科学管理。第二,增强融资产品的便利性。针对客户迅速增长的网络融资需求,设计开发出更多可以直接在线上办理、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客户营销的精准化、业务审批的自动化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型化。第三,提升支付手段的及时性。按照“小额讲便利、大额讲安全”的原则,设计开发相关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便利支付需求。第四,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整体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和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打造新的网点业态体系,实现强大的落地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之间的互补和互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以上只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中的几个方面。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和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银行业应以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为指导,不断调整完善战略定位、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体现我国银行业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业务竞争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